文化圈(The Cultural Circle)是以城門河作為軸線,集結沿河兩岸現有及新設的文化建築而成的新構思旅遊區。構思中重新引活水重注城門河,上連新紅梅谷、疊潭飛瀑、下城門水塘,由香粉寮一直奔流出海,由城門峽大圍沙田至火炭縱合沿河兩岸旅遊點,包括車公廟、文化博物館、沙田城市廣場、萬佛寺、道風山、沙田畫舫、彭福公園以至日後的奧運馬術賽場,加上構思中的新紅梅谷、客家村、豆腐欄、及精緻中國館,形成一個文化圈,再出吐露港及馬鞍山。
城門河(Shing Mun River)日後上有河畔走廊串通,下有遊船穿梭綠樹與石屎森林之間,中途任得遊人停靠各點。使城門河在寧諡中別有一番活力。日後部分河段亦會用作水上活動中心。屆時清理河道必會盡早完成,入河污水亦會另行解決。
沙田三山俯眺,北迎吐露,長久以來偏安一隅,與世無爭。雖東鐵絡繹不絕,然多為過客。城門河今非昔比,已變成排水渠,無復昔日風采。車公廟及文化博物館平日門可羅雀。沙田的優勢就此埋沒在青山綠水之中。東鐵、馬鐵及日後的沙中線、獅隧老隧、與貫通沙田的六大公路系統,給區內旅遊業帶來的作用極為有限。而按本計劃發展,日後沙田全區的活動範圍橫跨沿河兩岸擴展,河岸及大小橋拱不再像現時一樣只作過路處,遊人絡繹,亦不再是過客。構思中的內容環環相扣,城門河上游不再是絕處,而會通往城門郊野公園。屆時上下城門水塘之間改造成叠潭飛瀑,此處遍植梅花,給紅梅谷富以新生命。而下游北出吐露港更會建構成大文化圈。
現時此河流不能通航,主要是水量少,上下游河床有落差,沒蓄水能力,水位甚淺,使河流便終年曝曬的污水渠。解決這問題,可以在河流適當位置建築活門水閘,分段蓄水至可行小型觀光艇的水位。各分段有回流設施,不致河水流失,並提高流活性。若有雨暴警告,水閘活門要完成打開,這措施會嚴格執行。各河流還有以附近水塘作供水來源。入河污水要先作處理。河流上航行的觀光艇及小艇,均特別設計,船底有突起物。水閘兩端或一端設有帶動帶設施,帶動船隻上落分段。觀光艇以列艇形式用動力拖動。列艇上樓梯本身亦會成為香港一大旅遊特色。
這種通航方式不但可以實施有城門河,同時亦可應用在林村河、錦田河、屯門河、啟德明渠等小河,作為貫通沿河地方的骨幹。